馬偕醫大&哈佛醫學院 聽覺再生醫學里程碑

2025/07/04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簡稱WHO)的報告,2019年全球約有15億人受聽力損失所困擾,其中4.3億人屬於中至重度聽力損失,難以用正常音量進行日常溝通。WHO預測,至2050年將有多達25億人受到聽力損失影響,占全球總人口的1/4。

近來在2024年1月,哈佛大學醫學院陳正一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與上海復旦大學醫學院合作,在《The Lancet》國際醫學知名期刊上發表了一項針對遺傳性聽力損失患者的基因療法臨床試驗結果,顯示該療法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並對患者的耐受性表現良好。2024年5月,再生元製藥(Regeneron Pharmaceuticals)於美國基因與細胞治療學會(ASGCT)年會上發表了基因療法DB-OTO的臨床一期/二期試驗數據,該療法專為改善由otoferlin基因(OTOF)突變所導致的嚴重遺傳性耳聾的幼兒聽力設計。

這些研究進展標誌著基因療法在耳科治療領域的一大突破,不僅為遺傳性聽損 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希望,也奠定了未來基因療法在臨床應用上的基礎。透過此療 法,患者有望擺脫傳統助聽設備的依賴,真正從根本上恢復聽力功能。這次研究成果再次強調了生物醫學發展在內耳疾病中的潛力與重要性,也為其他原因造成的感音神經性聽損的治療方案提供了新方向。

在全球內耳疾病與聽力損失研究蓬勃發展的背景下,法國巴斯德研究所的 Saaid Safieddine 教授於2017年召集來自全球的聽覺研究專家,於摩洛哥馬拉喀什 召開了首屆國際內耳治療研討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Inner Ear Therapeutics,簡稱ISIET),並成立國際內耳治療學會,致力於促進內耳疾病相關研究與治療的國際 合作。我們在台灣也響應這股聽力生醫治療的趨勢,於2022年秋成立了台灣內耳治療學會(Taiwan Society for Inner Ear Therapeutics,簡稱TSIET)。該學會於2023年在台北舉行成立大會,旨在推動內耳疾病的預防、保健與治療技術的發展,同時加強跨領域的合作。

隨著內耳治療技術的快速發展,國際間的合作越來越重要。本次研討會特別邀請到國內外的多位專家,分享內耳基因與再生醫學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期待促進 國際間的經驗交流與資源整合。台灣在基因治療、再生醫學及臨床應用領域具有高 度潛力,結合國際技術與台灣自身的研究與生醫產業實力,我們有能力為全球聽損患者提供台灣再生醫學產業的協助。

以往聽損患者多只能仰賴助聽器或人工電子耳來改善生活品質,現今隨著再生醫療的突破,包括誘導型萬能幹細胞、幹細胞外泌體與神經修復等生物醫學技術逐步邁向臨床應用,有望從根本改善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為患者帶來全新的治療契機。四階段的聽損治療策略「保護、修復、再生與重建」,推動結合營養補充與幹細胞治療的綜合模式,強化預防與臨床治療整合。

台灣具備大健康產業與再生醫療技術之優勢,本校也已獲得國內發明專利的「聽覺神經保健食品」,未來將積極技轉與推廣,造福聽損高危險族群;也期待在政策、法規與產業支持下,推動聽損治療的新興領域臨床應用,讓台灣在全球聽覺治療中發揮關鍵影響力。

來賓參訪

嘉賓合影

對應SDGs目標:

SDGs目標

回上頁